制版時,原稿要分成青(C)、紅(M)、黃(Y)、黑(K) 四色,其分色原理是什麼?
彩色畫稿或彩色照片,其畫面上的顏色有成千上萬種。如要把這麼多的顏色逐一印刷,幾乎是不可能。印刷上採用的是四色印刷的方法。即先將原稿進行顏色分解,分成青(C)、紅(M)、黃(Y)、黑(K)四色四版,然後印刷時再進行色彩合成。所謂“分色”就是根據減色法原理,利用紅、綠、藍三種濾色片對不同波長的色光所具有的選擇性吸收的特性,而將原稿分解成黃、紅、青三原色。在分色過程中,被濾色片吸收的色光正是濾色片本身的補色光,以至在感光膠片上,形成黑白圖像的負片,再行加網,構成網點負片,最後拷貝、晒成各色印板。
由於印刷術的發展,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印刷前掃描設備將原稿顏色分色、取樣並轉化成數字化信息,即利用同照相制板相同的方法將原稿顏色分解為青(C)、紅(M)、黃(Y)、黑(K)四色信息。

   

   

按照分色理論,青(C)、紅(M)、黃(Y)三色就能複製圖像,為什麼印刷還要用K(黑版)?
理論上CMY能夠再現成千上萬的顏色,當然也包括黑色。但這是對理想的油墨而言的。實際生產中我們所利用的油墨還有一定的差距。具體來說,就是C、M、Y三色印出來的圖像不“精神”,深色的地方密度上不去,圖像反差不足,即使是Y100%+C100%+M100%所產生的黑色密度還是不夠,黑色不是很黑。並且在照片印刷時,黃、紅、青三原色油墨還原圖像高密度(暗調)區域時產生的不足而設計的。同時它還能改善和增強圖像畫面輪廓。因此我們把為原稿暗調區域複製而製作的,有著起輪廓和骨架作用的黑版稱為“短調黑板”或“輪廓黑板”。
另外,為了節約彩墨,對複色仍沿用灰色替代(GCR)和底色去除(UCR)技術,用黑色替代彩色的成分,能節約較貴的彩墨,也可提高印速,也需要用黑版。通常把這種黑版稱為長調黑版。此外,在表達印刷版面的細小黑色文字、線條時,用單色黑較好。用C、M、Y合成的黑色文字、線條會因套印的誤差出現重影,同時亦會給印刷套準操作帶來困難。

   

   

甚麼是連續調色圖像?甚麼是半色調色圖像?
連續調色圖像通常指在一幅圖像上,由淡到濃或由深到淺的色調變化,並且濃淡或深淺是以單位面積成像物夥粒密度來構成的。例如照相分色底片的連續色調,是在單位面積內由金屬銀夥粒多即為深色調,否則為淺色調。連續調色圖像的深淺變化是無級的。
另外,半色調一般是指經過特殊加工後的印刷品上的淺到深或由淡到濃的變化,是由網點面積大小構成來表現的。在印刷品畫面上,色彩和濃淡均是由網點來表示的。在觀察印刷品畫面時,網點面積大,顏色便深,稀之為深調;網點面積小,顏色就淺,則稱為高調。由於網點在空間上是有一定的距離的,呈離散型分佈,並且因為加網的級數總會有一定的限制,在圖像的層次變化上不能如連續調色圖像一樣實現無級變化,故稱加網圖像為半色調圖像。例如加網的陽片菲林、陰片菲林、印刷圖像等等都是半色調圖像。

   

   

印前圖像為什麼要加網點?
因為印刷工藝決定了印刷只能採用網點再現原稿的連續調色層次,如圖一所示,這張圖若放大看,就會發現是由無數個大小不等的網點組成。我們看到網點大小雖然不同,但都佔據同等大小的空間位置,這是因為原稿圖像一經加網以後,就把圖像分割成無數個規則排列的網點,即把連續調色圖像信息變成離散的網點圖像信息。網點越大,表現的顏色便越深,層次越暗;相反網點越小,表現的顏色越淺,而層次越光,如圖二所示。每個網點佔有的固定空間位置大小是由加網線數決定的。例如,加網點目數為150 lpi,則在一英寸的長或寬度上有150個網點。網點空間的位置和網點大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例如C50%代表的含意是網點大小佔網點空間位置的50%,100%是指網點大小全部覆蓋網點空間位置,即印刷中所稱的“實地”,0%由於沒有網點,只有網點空間位置,所以這處地方就沒有油墨被印上。顯然掛網點目數越大,網點所佔空間位置越小,能描述的層次就越多,越細膩。基本原稿的層次和色彩就是通過這種掛網的方法被再現出來的。
 
    圖一  
 
  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