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本質

        一般而言,色彩基本上應具有三種屬性,如同一體之三面,也被稱為色彩三要素,這三種要素即一般所稱的:色相、明度、彩度。「色相」是區別光譜上各色之必要命名;「明度」是指色彩之明暗程度;「彩度」即色彩純淨或濃淡程度。

        當色彩與色彩之間相互發生作用時,除了以上三種基本條件之外,各種色彩彼此間立即形成調子,並呈現應有的感覺,所謂「感覺」則是經過人類客觀感受的色彩效果。因此,以色相、明度、彩度三者的基本要素之外,再加上調子及感覺等五項,稱之為色彩的本質,我們以這五項逐一討論,藉以闡明色彩無比微妙又千變萬化的特性。

 

1. 色相(HUE)
        
        所謂色相,就是區別各種不同色彩的名稱,也就是辨別色彩的差異,因此色相的範圍相當廣泛。光譜上紅、橙、黃、綠、青、紫等六色,通常用來當做基礎色相。但是,我們能夠分辨的色相,不只這六種色彩而已;譬如,紅色系中有紫紅、橙紅;綠色系中也有黃綠、青綠等色彩。
色相的成立
        
        光譜上的色光帶成條狀,秩序分明,為了研究及整理方便,通常把它連結為環狀,我們將這個環狀稱之為「色相環」、「色環」、「色輪」。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將紅色與紫色之間,加入紅紫色,並將各色連結成環狀形態,就形成所謂的色相環。在色相環上,通常習慣於把各色相製成等間隔色相差的幾何圖形,以利用色彩的研究分析與運用。
        
        一般色相環之製作,首先以主要色相三種、五種或六種,再以各主要色相之間,加入中間的色相,演變成十色相、十二色相或二十四色相等之色相環,在色相環的研究中,最著名的要算伊登十二色相環了。
        
        伊登十二色相環為近代著名色彩學大師約翰斯.伊登(JOHANNES LTTEN,1888~1967)所確立。此色相環之特色是以純紅、純黃、純青三原色為基礎色相,由此發展成十二色相環;色相環中任何一個色相都居於獨立的位置,並且區分清楚,其順序和彩虹或光譜的順序相同,只是在紅與紫之間,加上紫紅色,來補充光譜的色相,以便用人為的方式製成連續的環狀色相環,其間十二色相都具有相同的間隔,並以六個補色對分別於直徑對立的兩端。因此,我們若學習或識別十二色相中的任何一色,就如同學習音樂一樣,必須準確地辨別音階。



2. 明度(VALUE)

        所謂明度,就是色彩明暗的程度,宇宙萬物的色彩,並不是完全以單色相出現,由於光源照射的強弱,色彩就已開始有了明度變化,因而產生各種色彩。以顏料而言,若將某一個顏色加入白色或黑色,色彩就會漸趨明亮或轉為灰暗。至於明度的表現方法,就是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將感覺上等差的灰色系列,按各種不同層次黑、白、灰,配置成階梯狀的排列,稱為「明度階段」。

明度階段

       
初學者不妨由練習中認識明度變化的關係,最簡單的是用鉛筆如明度系列般,繪製一系列由白到黑的明度階段。練習時應注意:

1. 每個階段要有漸次變化的感覺,不可有跳動,不可有跳動不順的情形。
2. 儘可能把階段做得愈多愈好,階段分得愈細,色彩的感覺愈細緻。
3. 進一步的練習為:
        A.利用透明顏料加水及黑色。
        B.利用不透明顏料加白、灰、黑色顏料。
        C.有彩色加補色。任何顏色只要混合白色就能提高明度,反之,混合黑色就會降低明度。

        除了無彩色有明度的關係,同樣的,有彩色也有明度變化,如在光譜色中,黃色明度最高,藍紫色最低,每種顏色都有不同的明暗表現。一般人常忽略了有彩色也有明度差異,以致在使用色彩時,只限於色相的選擇而忽略了明度的應用。常見國中生在畫圖時,一面沾著顏料一面畫,即使顏料擠在調色板上,也只知道選擇紅、綠、黃等色相,根本不知道調色是什麼,明度又是什麼。也許是從小使用彩色筆,養成只會選擇色相,而不知道調色的壞習慣,即使擁有20、30色的顏料,也常為了缺少色彩而煩惱。殊不知,一個顏色,只要加黑、加白或其他色彩,便可調出成千上萬的色彩。


        一色的演色,可變化成百上千的色彩。

        初學者應先選用一色練習調出各種色調變化,再用其他顏色反覆練習,此外,辨識有彩色的明度差異,也很重要。例如:紅與藍,那一個顏色的明度較淺呢?如果看到有彩色便能轉換為無彩色,不但在配色時可作調子深淺的控制,在作黑白攝影時,也能很快的掌握到深淺變化的關係,這是創造好作品不可或缺的因素。有彩色的明度,可藉由無彩色明度系列的比較和對照,得出該色的明度關係,初學者可利用色票做練習。

        水平方向的各色,其明度都是一樣的。

        按P.C.C.S.(日本色研配色體系)表色法中,對明度階段的標示,將明度變化分為九個階段,以黑為1,按照次序加到白為2.4、3.5、4.5、5.5、6.5、7.5、8.5、9.5等數值。白色在最上端,黑色在最下端,愈往上明度愈高,愈往下明度愈低。亦可用低明度、中明度、高明度來劃分。這種表示明度階段的垂直圖表稱為「無彩色軸」。

        此外,任何的純色相之明度變化,也是以加入白色或黑色,讓色彩變得更明亮或更灰暗。色彩經由明度的變化之後,就更顯得豐富了。

 



3. 彩度(CHROMA)

        所謂彩度,就是色彩鮮濁、純淨的程度。任何一個「純色」都是彩色最高的,也就是色彩的飽和度最高。

        將任何一個純色相加入白色,明度雖然提高,可是色彩被白色混入而稀釋之後,彩度反而降低。因此,如果將某一純色加入黑色,不但明度降低,彩色也同時降低。若再以任何一個純色相,加入與純色同明度的灰色時,明度不變,彩度會變低,就這樣依次以等差的量,加入同明度的灰,可得到一

        系列色階等差的彩度,稱為「彩色階段」。以水平軸來表示,也以低彩度、中彩度、高彩度來劃分。

        對於彩度表示法的研究中,可以日本的P.C.C.S.(日本色研配色體系)表色法為代表,在P.C.C.S.的表色法中,彩度則以S(SATURATION)表示,自1S~9S共分為九個色階,1S表示最低彩度,9S則為各色最高彩度的純色。

 

4. 調子(TONE)

        調子是色相、明度與彩度互相作用的感覺,若加以秩序性的整理,對於色彩的層面,可獲得更進一步的理解,進而能自由地使用色彩。

        在色彩的領域中,可分為有彩色與無色彩兩大類別,有彩色經由色相、明度及彩度的變化,又形成許多新的色彩;而屬於無彩色的黑、灰、白,其間又可劃分成各種不同明度的變化。通常在整理色調時,一般都使用明度階與彩度階成垂直的色相面,來做解說。如圖所示:從任何一吹純色相為主,而開始以加白色、加黑色、加灰色來預知其色調的變化情形。

由純色加白的調子有明亮的色調、淺色調、淡色調等。

由純色加黑色的調子有深色調、暗色調等。

由純色加灰的調子有帶淺灰的色調、淺色調、中間色調等。

而無彩色方面的變化,亦有灰色調、淺灰色調、暗灰色調等。

 

5. 感覺(FEELING)

        色彩經由色相、明度、彩度、調子的變化與處理,並非一板一眼地傳給觀者,色彩之間千變萬化與相異效果,實在無法估計,有時候色彩的表現強差人意,有時候卻又超乎尋常。在色彩的層面上,「感覺」是屬於視覺心理的範圍,留待下一章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