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立體構成是通過材料來實現的, 材料的體驗和理解是學習立體構成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隨社的進步材料領域也不斷地擴大並複雜化。在現代造型藝術中如雕塑﹑建築﹑工業設計, 材料的使用已無明顯的界限。這不僅說明了材料的認識與檢驗對於造型藝術的表理非常重要, 而且與造型的基礎教育也是密切相關的。

        對於材料的心理效能的體驗, 重點并並不在於對物質原來形體的利用, 而在予怎樣使物質表面狀態通過人視覺和觸覺而產生美感。也就是說, 對於材料質感的理解和怎樣使材料成為有生命力的造型作品是對材料心理效能的體驗的重點。

1.      材料屬性 :

        在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 材料的種類越來越豐富, 材料在生產生活中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用於立體構成的材料也著社會發展而豐富。若對材料進行分類, 大致可分為金材料與非金材料。在立體構成的制作中, 要充分地利用材料的性, 使材料與形態有機地融合, 以下就幾種常用的材料性質和加工作一些歸納。

    1.  材料

        (1) 銅。在金屬材料中, 銅應用於構成和雕塑最為廣泛, 鑄銅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 早在西周時期就有青銅器。銅的鍛造可制作比較複雜的形體, 且加工難度不是太大。銅材有各類線材和板材, 線型銅材常用於線立體構成; 板型銅材當用於構成板材和鍛打各類形體較複雜的構造。銅材的質感和顏色比較凝重, 銅的桿接可用錫焊或銅焊, 小型的作品也可用膠黏接。

        (2) 鋁板和白鐵皮。此類材料適用於卷曲﹑鍛打; 材料價格較低, 比較容易得到; 材質表面效果不太好, 可做色處理。

        (3) 不鏽鋼。現代的環境雕塑有許多是用不鏽鋼鍛制而成的。此材料的表面光潔度好, 反光強, 加工難度較大, 價格昂貴。常用的有各類板材﹑管材﹑球類。

        除此以外還有各類金屬型材, 如角鋼﹑鐵管等, 機械廢舊零件, 金屬加工廢料, 如車工車下的卷曲料等均是立體構成作業的好材料。

    2.    非金屬材料

        能用於立體構成的非金屬材料極多, 各類塑料﹑石材、竹﹑木及家居裝修的邊角餘料, 均為立體構成的可用之材。主要是創作者要去發現它們的特點, 并加以充分地利用。

        (1) 紙。在立體構成的基礎訓練中, 紙是練習的主要材料。紙質輕而軟, 加工極為方便, 經濟實用, 常用的有繪圖紙﹑銅板紙﹑牛皮紙﹑瓦楞紙等。其中用得最為普遍的是繪圖紙﹑較薄的雙面卡紙和素描紙。

        (2) 泡沫塑料。許多的產品內包裝都用泡沫塑料, 在立體構成作業中, 可充分地進行二次利用, 這樣既經濟方便, 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市面上泡沫塑料的種類很多, 價格也便宜。泡沫塑料質地輕軟, 容易切削﹑打磨加工, 在舞台美術中常用來仿制道具和布景。但泡沫塑料容易腐蝕, 在黏接和表面色時, 有一定的局限性。黏接劑一般用白乳膠, 色常用調和漆﹑水粉顏料﹑油畫顏料和丙烯顏料。

        (3) 黏土和油泥。黏土和油泥是形體塑造的輔助材料。黏土和油泥的可塑性較強, 在進行複雜的自由形體塑造時便於削減。黏土可以是瓷土或陶土。瓷土和陶土所含雜質少, 附力強, 表面處理的手段多樣。有條件可進行焙燒, 制成陶或瓷。作為輔助材料制作模型, 翻制成其他強度高易保存的材料。作為輔助材料的油泥﹑黏土, 可反复使用。

 

         (4) 石材。石材有硬質的花崗石﹑大理石﹑鵝卵石, 也有軟質的紅石﹑砂岩。有材還包括人工加工的磚、文化石等。石材的強度大難加工, 可對體塊較小的鵝卵石﹑石材加工的邊料﹑文化石等加以利用。

        (5) 木材。常用的木材有樟木﹑梨木﹑楊樹﹑雲杉﹑泡桐木﹑松木等, 木材加工難度不大, 易於泡削﹑鑿﹑釘。可做很細緻的加工, 是制作雕塑﹑模型﹑立體構成的好材料。市面上還有許多木質型材, 如夾板﹑木板﹑刨花板﹑木方﹑木線等都可用於立體構成。

        (6) 合成材料。有機破璃板﹑塑料板﹑吹塑紙﹑ABS塑料﹑橡膠板﹑KT板﹑萬通板等。這類材料色彩豐富, 有色彩鮮艷的紅﹑﹑藍色; 有色彩沉穩的黑色﹑深紅﹑深綠; 有透明的﹑不透明的。合成板材平整﹑精細, 常用於立體構成的底托和襯板, 作為構成主體效果也極佳。

        優秀的立體構成作品與材料的適當選擇﹑利用是分不開的, 掌握一定的材料知識非常重要。如果掌握的材料知識更豐富些, 那麼, 創作構思的思路會更寬廣, 成功的作品也將更多些, 實際的收獲也會更大些。

        在繁雜的材料世界中, 發現材料﹑利用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在立體構成練習的材料運用中, 不能只把眼光瞪在現有的材料和商店貨架上的材料, 還要更多地從廢舊材料中去尋找, 充分地利用資源, 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這樣不僅保護了環境, 也節約了經費, 同時一些廢料的利用還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

2. 技術要素

        立體構成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除了對材料的屬性要有一定的了解之外, 還要對制作技術和制作工藝加以熟練。立體構成的制作技術就是改變形態的全過程, 不同的材質有不同的制作工藝和手段。制作技術過程並不複雜, 只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制作方法, 工藝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以下講一講立體構成模型制作常用材料的技術要素。

    1. 紙材的制作

        在立體構成練習中, 紙是最基本的也是使用機會最多的一種材料。紙材的種類很多, 與其他材料相比, 有採購方便﹑價格便宜, 比較容易剪裁﹑切割﹑折﹑彎曲與黏合等優點, 且加工工具簡單。用紙來做一些專題練習, 可使我們的研究清晰化, 並且能提高訓練效率, 刺激個人的創造積極性。

紙材的加工有以下幾種方法。

        切 : 用美工刀沿直尺或曲線板在紙上切線, 紙的下面可墊三夾板或橡膠板。這樣能保証切口平整﹑流暢﹑干淨利落﹑不起毛邊。

        剪 :  在紙的次要面用HB鉛筆輕輕地畫出要剪的部位, 剪裁時不能像裁縫師傅那樣, 在紙面上方下剪刀, 這樣容易把紙剪壞。應該把紙拿起來在紙面的下方進行剪裁。

        劃和折 : 對紙進行折轉前, 應在紙的次要面用HB鉛筆輕輕地畫出要折轉的線, 再用專門用於劃紙的劃痕圓珠筆沿鉛筆線劃出痕, 無論正折反折都應在紙的次要面劃痕。劃痕刀具除圓珠筆劃痕外還有餐刀和竹片﹑小鋼鋸片磨成的類似餐刀的無刃刀。劃痕時應注意在紙下墊上類似橡膠板的較鬆軟的墊板, 或一本書。當紙折轉后, 再用劃線刀壓一壓折線, 使折轉線梭角分明﹑挺拔。

        黏貼 : 紙的黏貼一般採用的黏貼材料有固體膠﹑膠水﹑漿糊﹑雙面膠﹑白乳膠等。固體膠棒平面塗抹比較方便, 塗好便可直接黏接, 而且不會使紙膨脹變形, 但懸空塗膠或在空心殼體上塗膠不好操作。膠水和漿糊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塗抹都好操作, 但因含水量大, 容易使紙膨脹變形, 因此要控制塗抹的量, 最好等塗沫的膠液稍乾再連接。雙面膠黏貼比較方使, 黏貼前務必考慮好黏貼的位置, 雙面膠黏貼後, 不宜移動。白乳膠的使用比前面所講的幾種黏接劑略有優勢, 黏接強度高。在使用黏接劑黏貼紙材時應注意工作台面和手的清潔, 以免把紙面弄髒。紙的黏貼雖然是比較容易的事, 但掌握不好, 往往會前功盡棄, 要從頭再來, 因而黏貼時應耐心細緻。使用黏接材料應揚長避短, 根據需要靈活選用。

  



    2.     模型翻制

        在立體構成練習中常常採用一些可塑性強的輔助材料來塑造有機形體。在輔助材料塑造完成後, 利用翻模材料進行模型的翻制, 把可塑材料原型變成成型材料的構成作品, 制模材料常用的有熟石膏﹑天然橡膠﹑硅膠等。天然橡膠和硅膠翻制模具成本較高; 熟石膏比較廉價, 制作工藝也較簡單, 能翻制非常精細的模型。

  石膏模具的翻制

        熟石膏是一種白色的粉狀物質, 化學名稱為半水硫酸鈣。石膏有生熟之分, 生石膏的化學名稱為二水硫酸鈣, 具有一定的強度。制模用的熟石膏是生石膏焙燒脫水後制成的, 熟石膏與水調和又生成生石膏。模型的制作就是利用石膏的這一特性。

        石膏漿的調制。調石膏漿雖簡單卻十分講究。水與石膏粉的比例不宜相差太大, 水太多則凝固不好; 水太少則調不均勻且凝固太快。調石膏漿最好用塑料臉盆, 以便於調漿﹑澆注﹑清洗。在盆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 將石膏粉均勻地撒入水中, 使石膏粉充分地吸收水分, 當石膏粉正好平於水面時, 水與石膏粉之比大約為1:1, 即可進行攪拌并使之均勻呈糊狀。應該注意的是攪拌時間越長, 速度越快, 凝固得也快。石膏漿的初凝時間為2 - 5分鐘。要稠要稀視情而定, 可小範圍調節水與石膏之比, 或靈活掌握初凝時間。石膏的完全固化大約為20分鐘。1小時之後可進行後續操作, 6小時之後石膏已穩定。

  當用黏土或油泥等可塑性材料完成造型後, 確定好模具的分塊, 用毛筆在造型上畫出分模線, 沿分模線插上分模片 (寫字墊板﹑剪成的小片), 在造型上噴一遍霧水, 將調好的石膏漿澆上去。澆石膏漿要分幾層進行, 第一層石膏漿要求稍稀, 以便細節部分都能翻到, 并注意澆注均勻﹑到位; 第二層可以稠一些, 以增加模具的強度; 第三層可視情況在石膏漿裏加入少許頭發屑或麻類, 以防止模具斷裂。待石膏凝固後1小時, 拔出分模片, 就可以打開模具去掉黏土或油泥, 洗淨後涼乾, 均勻地刷上脫模劑 (肥皂水﹑地板蠟) 二至三遍, 按秩序合攏模具, 模具翻制完成。

        石膏澆注: 從模具底部注入調好的石膏漿, 使之略高於模底, 用直尺刮去未完全凝固的石膏, 使注入的石膏與模底齊平, 待一個小時後開模。開模從模具底部的模縫線開啟。如果造型簡單且表面平滑, 用餐刀插進靠近底部的模縫線均勻用力模具就會與形體分開; 如果造型複雜, 就只有把模具打碎, 敲打時要一點一點地打, 以免把裏面的造型作品損壞。形體較大的造型澆注程序可採用分塊制作, 即在刷好脫劑的模塊工作面上, 均勻地澆上石膏漿二層, 敷上一層浸透石膏漿的麻或頭發屑。待凝固後修邊﹑合攏模具, 再從底部注入適量的石膏漿; 使每條模縫都連接好, 然後開模, 開模程序與澆注法相同。  



玻璃鋼材料的翻制

        破璃鋼是一種複合材料, 其主要成份是玻璃纖維, 樹脂和填充料。玻璃纖維有厚薄之分, 較薄較軟的用作翻制細緻的局部, 較厚的常用於轉折少的大塊面。樹脂的品種很多, 常用的有環氧樹脂﹑191不飽和樹脂等。填充料有雙飛粉﹑石膏粉﹑滑石粉﹑石子﹑砂子石屑等, 常用的主要是滑石粉, 用滑石粉制作的玻璃鋼, 易打磨且光潔度好。石子﹑石屑﹑砂子常用於翻制需做表面肌理的造型。玻璃鋼的配制; 現在市面有許多的玻璃鋼材料的專門經銷點, 在那里可以配齊所有的玻璃鋼材。以191樹脂為例, 在購買樹脂的同時在配買適當比例的催化劑﹑固化劑。催化劑和固化劑應分開放置, 調配時先加入催化劑, 并與樹脂充分攪拌後, 再加入固化劑, 攪拌均勻。特別注意的是加入催化劑後必須充分攪拌後才能加入固化劑, 因高濃度的催化劑與固化劑直接摻和會產生高溫而燃燒。樹脂與固化劑﹑催化劑在常溫 (27) 下的配比分別為4%, 氣溫偏高時要適當減少配比, 氣溫偏低時應稍增大配比, 以便控制初凝時間。

        玻璃鋼的澆注: 如造型較小的作品, 可將擦好隔離蠟的模具合攏, 直接灌注, 澆注開模的方法與石膏的工序相同。作品的形體較大, 要分模塊翻制,這時樹脂應適量加入填充料, 樹脂與填充料充分攪拌成漿, 稍有流動為宜, 加入催化劑﹑固化劑。進行第一層的塗刷, 待第一層的樹脂初凝但稍有點沾手時, 貼上一層較軟較薄的玻璃纖維布, 再在布上塗刷上未加填充料的樹脂, 并使纖維布與第一層吸附好。同樣的方法鋪上第二層較粗的纖維布。形體大小在50公分以內要貼三層纖維布, 形體大於50公分, 則要根據情況酌情增加層數, 以保証形體的結構。玻璃鋼固化後, 沿模具邊修理整齊, 把模具合攏, 在每條模縫線上刷上樹脂, 貼玻璃纖維布加以縫合, 去掉模具, 修補殘缺。

    3.     表面處理

        無論是金屬材料, 還是木材﹑石材﹑石膏﹑玻璃鋼等成型的造型, 都要在組合之後進行表面處理。

        金屬材料和石材料的制件, 通常要進行打磨和拋光處理。打磨一般用小型的角向砂輪機, 使用的砂輪一般是金鋼砂﹑石英等軟性砂輪; 拋光採用布砂輪和研磨膏。研磨膏有粗細之分, 中等粗糙的有綠色硅藻土研磨膏, 較細的磨料有肉色的白堊研磨膏。拋光時先用稍粗的磨料, 後用稍細的磨料。

        石膏和玻璃鋼材料在翻制後往往先要進行修補, 而後再打磨拋光。木材和石膏﹑玻璃鋼一樣, 在打磨時主要是用砂布﹑砂紙。砂紙按粗細分為0 - 400號不等, 標數越大, 顆粒越細。玻璃鋼的拋光可用布料塗上研磨膏反複磨擦, 小件作品或小面積拋光, 也可用牙膏代替研磨膏。有些造型在打磨拋光後還要進行看色處理。立體構成作業的色可用丙烯顏料﹑油畫顏料﹑油漆等材料﹑油漆的種類很多, 用於噴漆的有: 硝酸類漆﹑樹脂漆, 用於涂刷的有: 醇酸類漆﹑調和漆, 目前市面上有一種自動噴漆, 使用方便, 可做各種顏色, 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