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理

        在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中我們都談到過肌理。肌理在立體構成中是比較重要的構成要素。立體構成是借助於材料來實現的, 首先是從材料開始, 最後則隱去了材料的本來形態而轉化為新的造型物。

        立體構成的肌理包括材料表面的紋理﹑效果。構造組織和經過自然或人為處理後的表面給人的觸覺感和視覺觸感。肌理有觸覺優先型和視覺優先型之分。觸覺優先可經由皮膚的觸感而感受; 視覺優先是指視覺來感受 (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為視覺肌理)。立體構成的肌理屬觸﹑視覺綜合的肌理。人的皮膚把外界的各種感受, 如粗糙﹑光滑﹑溫暖﹑冰冷﹑柔軟﹑堅硬﹑乾﹑濕······等訊息傳遞給大腦, 大腦結合視覺作出各種複雜的思維想像感覺。人們的觸覺遠比視覺﹑聽覺要複雜, 它所獲得的信息, 是聽覺和視覺所無法代替的。除了皮膚感觸外, 還有一個心理感觸的因素······

        肌理沒有固定的形態, 具有無限的外延與內涵。各種不同的肌理紋樣呈朦朧的而又直觀的質地感覺, 具有不穩定的含蓄美的因素。有的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有的通過不同的人為加工產生出變化無窮的效果。在運用或設計時, 對自然肌理要從其造型﹑構成特點﹑構成形式中找出美的因素, 運用到設計中去。設計者從自然肌理中得到創作靈感, 并通過人為加工處理創造出具有美感的肌理。這些肌理形態, 都具有誘導﹑啟迪設計者和所賞者的審美心理作用。

  

        肌理美是在實踐制作過程中發現并加以發揮﹑運用的。在許多的雕塑藝術品和工藝品的制作工藝中, 偶然出現的肌理效果, 藝術家和設計者都會不斷地加以整理和運用。在制作中去發現肌理美, 發現有啟發意義的工藝和肌理是極其重要的, 這也是藝術家和設計師長期實踐中重要的一環。

        肌理不是獨立存在的, 它是造型物的細部處理, 即相當於雕塑作品﹑工藝品﹑各種工業產品的材料選用及表面處理。歷代的藝術家, 設計師都很重視肌理美在造型中的運用。在原始社會, 古人就對陶器和織物等的肌理引起重視, 可是把肌理作為造型要素, 并以新的觀念來評價, 卻是20世紀才開始, 未來派的導師馬列維奇 (F. T. Marinetti) 1921年發表的觸覺主義 (Tactitism) 宣言就是表現之一。最先把觸覺感練習導入設計基礎教程的是早期的包豪斯。在今天, 造型對觸感的適用已經是十分重要的事了。在各種工業產品, 建築室內裝飾, 工藝品﹑雕塑﹑陶藝服裝等上廣泛﹑巧妙地運用, 使造型物更具感應力。

        

色彩

        立體構成中, 色彩的運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立體構成的色彩不同於繪畫作品和平面設計中的色彩。本書前面已經講過色彩構成。對於美術類相關專業的學生來說, 掌握普通的色彩學是一項基本功, 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普通的色彩學知識還不能說就可以正確處理好立體構成中的色彩關係, 立體構成中的色彩有其專業的特殊性, 它實際占據度空間材料的表面色彩, 這些色彩要受到實際空間裏的周圍環境因素﹑空間裹的光影效果的制約; 立體構成也正是借助各種構材料來實現的, 故其材料的屬性﹑材料的加工工﹑工藝技術等因素同樣制約其色彩的運用。因此立體構成色彩不僅要追求色彩的審美心理效應, 更要追求色彩與材料﹑工藝技術等物理效能的諧調。

        立體構成的色彩需要緊密地結合形體來確定。不同的形態根據設計的需要既可以利用材質的本色也可人為處理進行色。直接利用材科的本色制作的形態, 不僅較為自然﹑也更能體現材質的質地美, 因此盡做可能不要人為地去破壞它改變它。如在表現古朴的帶有原始意境形態構成, 往往使用青﹑紫﹑木材﹑石材等傳統材料的本色來表現, 要是再人為地在這古樸的傳統材料上色, 不僅掩蓋了材質本身的自然質地美, 而且極大地影響形態原來的意境。人為色的應用, 需要從物理學方面研究色作用於形態的表現方法; 從生理學方面研究色作用於形態的可見情況; 從心理學方面推測色作用於形態的心理效能。相同的形態配以不同的色彩時, 會給人們以不同的感情效果, 或華麗﹑或樸素大方﹑或輕或重﹑或冷或暖。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光線下有不同的色彩感覺, 一般都要求色彩單純﹑穩重﹑和環境融為一體。在立體構成練習中, 要充分地掌握色彩的各種效能﹑使之諧調。并細心去辨別和感受形態﹑環境﹑材料﹑色面的大小和方位﹑光源等, 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