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要素
造型物必須讓人感到美, 立體構成的形式要素不僅要考慮心理﹑知覺上的美感效能, 還要把它建立在加工﹑構造﹑材料﹑工藝﹑技術等一系列的物理基礎。
一件藝術作品不應該是自然表面現象的重現﹐不應該是生活的裝飾, 而是有生命意義的表達。立體構成是屬於神似的藝術, 任何視覺藝術要遵循的形式法則, 在立體構成中都能得到體現, 如點﹑線﹑面的處理, 作品中的對比與調和﹑均衡與對稱﹑比例與律動﹑多樣統一﹑主次關係、疏密的變化、聯想與意境等。對美的形式法則的理解與運用, 在立體構成實踐中得到全面的檢驗。立體構成要遵循的形式法則與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相比, 有它的特殊性, 但更多的是統一性。平面構成的形式法則, 在立體構成中都適用。但立體構成是材料和主體空間的感受, 與平面構成相比, 立體構成效果完全不一樣。在此我們談談立體構成的形成。
1. 單純化
心理學中, 為了使意義清楚而把某部分作省略的理解, 叫作整平化; 將作強調的理解叫做尖銳化, 這是人類認識事物的知覺規律, 在對現實造型現象的認識中是不斷出現的。單純并不一定要單一, 不一定都把對象歸納成一個, 只要能將整體分解成簡潔明確的形, 照樣能滿足單純型的條件。分解并不妨礙將圖作為整體來認識, 因為分解比整體容易理解。所謂單純化原理就是盡可能用簡單的結構去認識并創造有生命力的形態。單純化的最終目的, 是利用簡潔的形態來創造出感覺效果, 若表現簡單卻毫無內容, 則無價值可言。對於人們的生活來說, 沒有意義的形態, 就不能稱之為單純形。單純化并不是簡單, 單純化是採用 “省略﹑歸納﹑淨化﹑誇張等手段, 加強形態本身的認識, 構造簡潔﹑材料少的形態必然容易識別, 如果這種容易識別的形態含有豐實深刻的信息內容, 那麼它就符合單純化原理。有些內容豐富的形態其構造較為複雜, 使用材料較多, 那就應該在構成上使之秩序化, 而秩序化了的東西是較易記憶和識別的”。
2. 多樣統一
多樣與統一在所有藝術領域是一個總的原理, 是辯證法對立統一的規律在藝術中的應用。所謂多樣, 是指具有不同要素的各個部分, 要求有兩個以上不同部分狀態: 不同的形﹑不同的質地﹑不同的肌理等, 多樣是將矛盾對立的雙方, 有機地體現在同一作品之中, 在統一中求多樣, 在多樣中求統一。統一是指和諧一律, 由不同性質或類型的形態要素并置, 造成具有一致趨勢的感覺, 從差異中求取一致性和共通性。沒有多樣只求統一則單調乏味, 只求多樣沒有統一則會造成雜亂無章。多樣與統一是相輔相成, 相得益彰, 立體構成應該是以秩序美為前提, 多樣與統一實質上就是講究秩序美。在立體構成的訓練中, 多樣是指在眾多的構成因素中, 找到其中一種或多種因素, 變化其中一種因素使之豐富。比如在造型上追求變化, 或在加工工藝上追求變化, 或在材質﹑肌理﹑色彩等因素上追求變化。這些變化就是多樣的追求, 又必須統一在一個和諧有機的整體中。立體構成中的多樣統一會賦予形體新的秩序, 體現總體的規律性的美。
3. 對比與調和
對比是兩者的比較, 我們對於一切事物, 幾乎均存有比較的意識。美學所謂美醜, 道德所謂善惡, 科學所謂真偽均由對比法則而顯出, 使之個性鮮明化。連接多個不同個性的素材, 就可以產生 “對比” 的現象。
與對比相對立的是調和, 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或物體混合在一起, 彼此不發生衝突。在不同物質或物體中強調其共性的因素, 使事物之間協調化。
在立體構成中, 對比可使得形態活潑﹑個性鮮明; 而調和又使對比的雙方起過渡中和作用, 使雙方彼此接近, 產生協調關係。只有對比, 沒有調和, 形態就顯得雜亂; 但只有調和沒有對比, 形態則顯得呆滯﹑沉悶﹑單調而無生動感, 沒有生氣。在立體構成中屬於形體對比與調和的表現形式很多, 有曲直﹑橫豎﹑上下﹑左右﹑虛實﹑長短﹑高低﹑凹凸﹑隱現﹑粗細﹑大小﹑剛柔﹑繁簡﹑輕重﹑厚薄﹑寬窄等。色彩對比上我們在前面的色彩構成中已經講過。材質的對比, 有軟硬﹑新舊﹑透明與不透明﹑光滑與粗糙等。每一對矛盾的雙方越接近則越調和。在形態的創造中根據不同的要求, 或突出對比或強調調和, 強調對比時, 要適當地考慮它的調和; 強調調和時, 又要輔以少量的對比, 使之形成一個富有美感的矛盾一體。
1 . 線型的對比與調和
線材和形體上輪廓線的曲與直﹑粗與細﹑長與短的對比, 若干具有一定比值的基本形, 組列成一定曲率的曲線對比等都屬於線型的對比。線型的對比與調和是立體構成中最富有表現力的一種手段。它既可強化和協調形態的主次關係, 又可豐富形態的情感含義。
2 . 形體的對比與調和
形體的對比與調和, 可表現為其形的方與圓﹑大勻小以及其體量的多與少之間的關係, 其中a﹑b兩個球體的形的大小及體量的多少相差較大, 放在一起較易區別, 從而形成對比的形式; b﹑c個球體的形的大小及體量的多少相差甚微, 放在一起則形成比較調和的形式。
3 . 實體與空間的對比與調和
實體與空間是互補的, 實體依存於空間之中, 而空間若沒有實體的浮標來標識它, 也就不可能覺察到它。在立體構成中, 實體給人以封閉﹑厚實和沉重感, 空間給人以通透﹑輕巧感。中國園林中的太湖石和現代雕塑都非常注重實體與空間的對比與調和。
4 . 材質﹑色彩的對比調和
在立體構成中, 色彩是指物體通過材料的本色材料經過處理後的外在色, 在各種光的影響下, 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材料表面的不同色相, 純度和明度都可以形成對比與和調和, 由此也可以派生出冷暖﹑明暗﹑鮮灰﹑進退擴張與收縮等的對比與調和的關係, 材料本身的材質, 會給人以豐富的心理感受, 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在立體構成中, 利用材料對比的例証很多。如各種不同肌理表面的材料對比, 硬軟材料的對比, 透明材料與不透明材料的對比等等。而當各種各樣近似質地的材料組合時, 它們就比較調和, 反之則對比強烈。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構成形態和所表現的不同內涵來選擇是加強材質的對比關係還是強調其調和關係。
4. 均衡與對稱
在美學中均衡與對稱原理的運用甚為廣泛, 不論哪一方面藝術的創作, 幾乎與均衡對稱都會發生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在立體構成中, 均衡與對稱是動力與重心兩者矛盾統一所產生的形式。自然界中隨處可見對稱的形式, 如人體﹑獸類﹑鳥禽類均為左右對稱的典型。還有昆蟲的羽翼﹑花草對生的葉子等都是對稱的形式。我國古代一直很講究對稱的形式, 如青銅器皿上的紋飾及部分青銅器的造型﹑北京的四合院﹑歷代宮殿﹑宮廷禮儀﹑民間喜慶的燈燭等等均為對稱形式。
在立體構成中可以靈活地運用對稱形式。對稱能給人的莊重﹑嚴肅﹑條理﹑大方﹑靜穆, 具有安定平衡感, 若處理不當, 則會顯得單調﹑呆板及不生動。
均衡是以支點為重, 保持形態各方力學平衡形式。這種力學的平衡是指形態的各種造型要素 (形﹑色﹑肌理等) 的物理量給人的綜合感覺, 而不能簡單地看作僅是地球對形體各方的平均引力。在立體構成中, 如何處理好形﹑體的虛與實﹑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適當關係﹑表裏關係﹑色彩組合﹑肌理的運用及其他因素的構成, 是取得均衡效果的關鍵。處理均衡關係應該注意的是: 大的形體比小的形體具有更大的心理量感, 彩度高的形比彩度低的形, 具有更大的心理量感, 明度低的形比明度高的形具有心理量感。
對稱可以看作是均衡的一種完美的形式。一般情況下, 人們把對稱從均衡中分離出來, 把對稱與均衡看作是相對的一對矛盾。對稱是一種嚴肅﹑庄重﹑有條理的靜止的美, 而均衡則是對靜止局面的打破, 表現為活潑輕快的富有動感的美。
5. 比例與律動
立體構成各部分大小的比例, 與平面構成一樣適合於美的法則, 比例指形體中整體與局部或局部與局部之間的大小關係。
![]() |
自然界中所有的一切形體, 均存有合理的比例數值形成美麗律動的世界。如植物葉子的生長順序大小, 葉子分佈位置及果實的成長, 均具有秩序比例美。動物的首尾﹑腳及身軀部分的大小長短及位置等, 均具自然比例美。人類學家在研究中發現, 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骨骼方面比頭骨和腿骨的變化最大, 軀幹部分的變化最小, 而軀幹的寬和高之比 (寬度取肩寬和臀寬的平均數) 大致相當於至今為止世界公認的一種美的比例 ——黃金分割即1:1.618, 而且男女都一樣, 儘管世界各地種族的體高差別較大, 但軀幹的寬與高之比相差很少, 基本上處於1:1.618。這種比例被廣泛地運用於立體構成和設計中。如我國的秦磚漢瓦, 古希臘的雅典女神廟, 巴黎聖母院﹑埃菲爾鐵塔等都與黃金分割有密切的關係。 |
就一般的自然造型物來說, 形體不外乎於方形體與球體兩大類, 其它複雜的形體亦可分解歸納為此兩大類之內。數理邏輯派認為幾何關係和數值關係是比例美的表現形式。幾何形的美主要取決於其外形的 “肯定性” 。如正立方體﹑球體, 就是其外形最 “肯定性” 的形體。具有肯定外形的幾何形容易引起人們的視覺的注意和產生美感。
律動是有規律的活動。在形體構成中如反覆﹑層次﹑和諧及比例等均有規律性的移動或增減, 成為律動的主要因素。律動也通過點﹑線﹑面及體來表現, 其中曲線最具動態。集若干點以不同位置與距離即可產生點線的動態; 集若干直線以不同方向作疏密的排列可表現動感; 集若干面層作有規律的方向旋轉, 或面層呈數學級數大小的排列可作為動勢; 集若干形體將位置作連續規律性方向的移動也能呈現動感。
規律性對人們的心理會引起興奮激昂與樂觀進取的反應, 不論在形或形體的設計中, 律動性是不可缺少的。
6. 穩定與輕巧
穩定是指形體上的穩定性和視覺上的穩定感。在運用穩定的同時也要注意輕巧, 它們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賴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在立體構成中, 形態的穩定與輕巧和重心﹑接觸面﹑材料﹑分割﹑表現肌理等因素有關。
在立體構成中, 根據創作意圖靈活的運用穩定與輕巧的各種因素。如底部接觸面較大的形體﹑體形矮﹑重心底﹐比重大的材質, 材質色彩明度低, 表面粗糙﹑光澤弱的形體, 具有較強的穩定性。而形體高, 重心高, 底部接觸面小, 材料的比重輕, 表面色彩明度高, 表面細膩﹑光澤好的形體, 具有一定的輕巧感。利用線﹑面﹑快﹑色彩和材質的分割, 可使原來較笨重的形體求的整體的輕巧。
7. 聯想與意境
意境不用於作品中的藝術形象, 它是欣賞者在審美過程中不斷豐富和加工既有的藝術形象, 進行藝術的再創造, 從而獲得的一種美感境界和哲理意味。在立體構成中要創造意境, 必須意於作品具有啟發和引導欣賞者進行豐富的想象和聯想的力量, 這種力量一旦形成, 欣賞者就會憑借它展開想象的翅膀, 達到理想的境界。於是作品才能發揮其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精神作用。
聯想是思維的延伸。它與人們的知識修養, 生活閱歷及對某一事物的理解有關。如紅色使人興奮﹑注意, 使人感到溫暖﹑喜慶, 也會聯想到火焰﹑鮮血﹑危險; 綠色則能給視覺以休息, 產生平靜感﹑鎮靜感, 讓人聯想到春天的生命等。
在立體構成中, 可直接從自然中發現美的形態, 給它以美好的聯想和意境。如蛋殼類似蛋形的鵝卵石一類的形態, 它們是很小的面所包被的塊立體, 暗示生命力的緊張度, 可聯想它們也是靜止的球體從某一方向始動的最初形態。
線材﹑面材﹑塊材是立體構成的最基本的元素, 以這些元素構成抽象的幾何形態。這些抽象的幾何形態雖無法直接引起某些聯想, 但是由於點﹑線﹑面﹑體﹑色﹑肌理﹑材質等構成要素具有一定的性格特徵和感情含義, 因而也可聯想某些東西, 產生一定的意境, 給欣賞者以美的聯想及含蓄, 耐人尋味的意境, 給人以美的享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