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as imitation

藝術即模仿

柏拉圖 ─── 藝術即模仿


        身為最受崇敬的哲學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柏拉圖(Plato , 428-347 B.C.),對於藝術其實抱著相當懷疑的態度,在他的觀念裡,藝術訴諸的是情感而非理智。柏拉圖在其偉大的對話錄《理想國》 (The Republic)一書中,描述其心目中的哲學家英雄蘇格拉底(Socrates)與年輕慕道者葛羅康(Glaucon)的一段對話;蘇格拉底解釋了為何藝術家應被排除於兩種想像的理想型態之外,他認為關鍵在於藝術本質,以及藝術品對觀眾所產生的影響兩者身上。

        就形上學的基礎來看,詩作與繪畫都是蘇格拉底所最關注的藝術項目,卻幾乎在完美社會當中難以有立足之地。對柏拉圖來說,如桌椅等世俗之物均非絕對真實,由於它們在使用過後便會腐朽,由於它們時常處於變化的狀態之中,也由於它們並非其屬類當中的完美例子,缺乏某種完全的真實 ── 亦即一種永恆不變的形式(Forms)之美。日常熟悉的事物僅呈現出它們參與事物運作時的某種面貌,這就是形式;其實在形式的背後,它們的完整原貌才是永恆且不變的。

        柏拉圖對於藝術的見解──亦即對模仿的再模仿,主要的依據是其對形式方面的理論架構。(柏拉圖並不認為音樂有模仿的傾向,但他在其他論述中強調理想國內只能有音樂存在,由於它從未不適當地挑動人類情感之故。)蘇格拉底宣稱包括繪畫與詩作在內的藝術創作,其實和真正的存在本質(所謂的真實體)隔了三層,換句話說,在藝術作品、形式本身、以及日常事物之外,仍存在著兩個更為真實的領域,而此理念的基礎即假設藝術的目的是為了模仿世俗生活真實萬物。如此一來,相較於一般工匠,藝術家顯然更難以與現實契合,因為工匠至少還知道模仿形式,而藝術家只會描述日常事物,事實上,他們從事的工作僅是複製的再複製而已。

        以這項理論為前提,蘇格拉底接著便擔心:藝術品不僅呈現出表象的表象,而且還隨意戲弄人類情感,以致於無法提供給人們理解世界的合適途徑。大師還特別以「詩學」(poetry)一辭來思索文學的特質,他批評詩作意圖吸引人們較為卑劣且缺乏理性的感情。如此看來,藝術便成為挑戰哲學的元兇,後者捨棄了情感性的訴求,尋求的是透過理性辯證影響人類,藝術於是遭到了貶抑,公民的態度和行為不應受其影響。

       如此一來,柏拉圖對於藝術即模仿的批評,自然結合了藝術對社會性效用的負面評價:藝術是相當危險的,因為它對於非理性的訴求分散了我們對理性之合法性宣言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