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as symptom

藝術即症狀

弗洛伊德 ─── 藝術即症狀


        弗洛伊德於1908年發表了一篇報告〈 詩人與夢之關係 〉(The Relation d the Poet to Day-Dreaming)。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 1856 - 1939)在該篇報告中闡述文學及一般藝術的心理分析觀念。心理分析是弗洛伊德發展的方法和理論,用來說明那些因心理困擾而向他尋求幫助之病人的行為。其原理應用的範圍當然更為廣泛,所以弗洛伊德與其追隨者常將心理分析視為可普遍解釋人類行為、甚至文化的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這些幻想、夢,和口誤的現象可以提供我們瞭解人性真實面貌的機會。其啟示在於它們揭露了人性無意識的運作,弗洛伊德對人類這項精神生活的層面賦予極大的重要性。對他而言,有意識的、清醒的生活有如冰山的頂端,潛意識的運作則是視線所不及、藏在水面下那一大塊冰山。心理分析就是要將隱藏的部分呈現出來。

        例如,弗洛伊德主張將夢解析為受到掩飾的慾望。掩飾的理由在於做夢者夢到一些意識裡會否認與拒絕的內容,例如:「我希望我的兄弟死掉!」在夢中,許多扭曲與偽裝的技巧會允許受壓抑的想法浮現出來,滿足做夢者的需要。對弗洛伊德而言,大多數的夢不是表現出性的本質,就是呈現出自我擴張的特質。

        這跟藝術又有什麼關係呢?弗洛伊德主張,與其他人比較起來,藝術家的潛意識較不會受到壓抑或隱藏。藝術家深刻體認需要表達無意識的想法與情感,所以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就像夢一樣,實現了受到隱藏的慾望。

        弗洛伊德以通俗小說男主角的勇猛與女主角引人愛慕為例。這些作品表達了作者對英勇與性能力的幻想。而讀者覺得這些作品中饒富樂趣,也明顯證實了這些幻想並非作者獨有。

        弗洛伊德更深入探索藝術分析,其重要觀點在於他認為藝術作品彌補藝術家一種特殊的慾望:作品取材自現在事件,以重整模式重現幼時的情境。因此,藝術作品就如同夢一樣,在一個特殊的綜合模式中,體現了時間的三種型態(modes):過去、現在,與未來。

        弗洛伊德提出了在藝術觀念上主要的理論綜述,但他其餘的著作則以心理分析對詳細詮釋特定藝術作品。例如,他針對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名作《蒙娜麗莎的微笑》(Mona Lisa),運用心理分析來解讀畫中令人無法忘懷的微笑(見圖)。雖然以前的作家聲稱蒙娜麗莎微笑的神秘性在於其中的曖昧不明:即同時展現溫柔與邪惡的特質,但卻無人能解釋達文西為何要如此描繪他的主題。弗洛伊德敘述達文西使用了「最巧妙的技巧」,將這個微笑保存在模特兒臉上。弗洛伊德承認該微笑忠實再現模特兒臉上的神情時,探問達文西為何如此為此微笑所著迷,以致於微笑成為他畫作中重複出現的母題。弗洛伊德解釋,該微笑使達文西回想起母親的微笑,觸動他在這段無憂歲月所曾感受過的快樂。弗洛伊德藉由達文西想到幼年被禿鷹攻擊的回憶來印證其解釋,斷定該幻想顯示達文西在失去父親的情況下,對母親的依戀(attachment)。

        弗洛伊德的分析突顯出,為何觀眾會覺得藝術作品帶來愉悅。假如藝術創作只是藝術家對隱蔽慾望的實現,為何觀眾看到作品也會感到愉悅,而非厭惡或尷尬呢?弗洛伊德指出藝術創作者完成兩個使命:第一,創作者掩藏作品自我本位的特質;第二,藝術的呈現為觀者提供了一種「前期快感(fore-pleasure)」。弗洛伊德建議,藝術作品的觀者或可因此在「不受責備或羞辱」的情況下,享受自己的白日夢。

        因此,心理分析對藝術的概念較少關注藝術作品與其他人類活動產物的分野,反而著重在解釋人們受到作品感動的原因。這種對藝術的態度深具影響力,尤其對關心大眾文化吸引力的理論家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