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as deconstructable

藝術即解構

德希達 ─── 藝術即解構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是解構理論的奠基者,他對解釋何謂藝術興趣缺缺,反而比較喜歡探究西方傳統上對藝術理論錯誤且難以避免的假設,因此他對討論藝術本質的貢獻並不像其他理論那樣多,因為他總是在思考那些已經結構化的假設,並提出反駁。

        德希達《繪畫中的真理》(The Truth in Painting)一書的序,該文以其對西方哲學詳盡地解構反映在藝術上做為開端,德希達認為從哲學家詢問藝術本質的方式上,就可以看出他們已經預設了答案。他的目的是解構認識藝術的方式,讓大家看看這個問題的答案如何包含在提出問題的方式中。(他也說過他將會透過被教導的思考方式來解構社會規範,但是他在此提到一些方法都是針對本文提出的。)

        德希達認為,哲學家在對藝術提出疑問時,最常做出兩種不公平的假設。首先是他們對藝術品毫不懷疑,因此他們的任務只剩下解釋它們為何是藝術品。德希達因此問到:我們為什麼會毫無異議地假設有一組被稱為藝術品的事物存在?它們難道不需要經由藝術哲學的審視,就可以登堂入室嗎?其次是哲學家也假設必定有種事物可以用「藝術」這個字來指稱,而且藝術理論也可以用來解釋這種單一的現象。德希達對此再次提出疑問,懷疑這種假設是否合理:為什麼不假設「藝術」是一個多義詞,不但具有多重意義,而且還不能被其中任何一個單獨意義涵括?

        其中第二種假設造成很大的影響,簡單地說,就是藝術品其實因此被僅具有一種意義的「藝術」一詞給簡單地具體化了。德希達宣稱,與其說哲學家將藝術視為很多不同的事物,還不如說哲學家總是將藝術的本質視為相同。更進一步說,由於藝術的普遍性意義能夠用語言闡述,更特別的是還能用學說的方式陳述,根據德希達的說法,在西方哲學中,學說要比書寫來得更基本,但這卻是西方哲學中非常不正確的觀念,因為這樣一來,各式各樣的藝術型態都將被歸類為「學說中的權威」或「不入流的藝術」。

        德希達在提出「在場形而上學」(metaphysics of presence)這個詞的中心思想時,宣稱了學說比書寫更基本的概念。西方所有的形上學都是由這樣的意念組成的;可能可以不用靠著媒介,就能對事物有完全的瞭解。德希達解構哲學文本的目標,就是要呈現出這些文本如何藉由基本的假設,在無意識中形成結構。

        德希達並沒有很清楚地說明他如何想像西方的形上學,或是在在場形而上學背後形塑出怎樣的哲學思想,並支撐這樣的想法。但是無論如何,對我們來說,這些問題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去瞭解德希達如何解構先前試圖說明藝術為何物的哲學思想。因此在本章選文中,德希達試圖解構黑格爾和海德格對藝術的討論,而且他將這兩個人對藝術的看法,視為西方美學的基礎。儘管他們兩人的說法南轅北轍,而且海德格對藝術的影響明顯大於黑格爾,德希達仍然認為他們兩人的講法將西方探討美學的方法具體化。

        在對黑格爾與海德格較特別的討論中,德希達指出他們兩人的文章中都呈現出一種常見且基本的象徵,也就是循環的隱喻。正如他所強調的,循環本身是一種圖形,這種圖形的歷史可以在西方藝術中追溯。先創造出錯誤的循環才能解釋藝術,其實是很諷刺的,因為它至少說明了這兩位哲學家都仰賴這個循環來解釋藝術的本質。如果一定要有清楚的循環才能為藝術下定義,也就是還要說明藝術本身的歷史才能為藝術下定義的話,這種定義注定會失敗。

        接著德希達告訴我們,西方所有探討藝術的方法是如何以兩位大師的文本為依歸。更重要的是,他們所舉的每個西方經典作品的藝術地位都不容置疑,然後再依此創造出一套理論來評價它們的地位。依照德希達的說法,他們其實犯了單純地重複回答「何謂藝術」的傳統答案這樣的錯誤,才會導致這種結果。或者更謹慎地說,他們對藝術的看法是有依據的,那就是必須能被他們一開始訂出的規則所控制和束縛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