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nerism

矯飾主義

 

概說

        就最廣泛的意義來說,矯飾主義是指16世紀後半葉創作的藝術作品,介於盛期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之間。矯飾主義一詞也帶有暗示性,尤其在18、19世紀,當時的人往往認為從盛期文藝復興到矯飾主義,是從卓越落入膚淺的下坡路。
 

關鍵字
        扭曲:曖昧性
 
主要定義
        16世紀時,義大利作家瓦薩里首先以「矯飾主義」一詞,稱呼充斥精美優雅的「漂亮」畫作。18世紀以後,矯飾主義畫家的名聲下滑。與盛期文藝復興的大師米開朗基羅、達文西和拉斐爾比起來,他們被視為能力較差的藝術家。矯飾主義風格的特色,如怪異的姿態、身體的伸展,都被貶抑為只會追求精湛技巧與效果的?候。然而,到了20世紀,愈來愈多人把矯飾主義當作文藝復興晚期特有的風格來研究。
 
        與盛期文藝復興的藝術家比起來,矯飾主義畫家比較不重視構圖的協調與平衡,整個運動可以視為對盛期文藝復興古典主義的否定或修正。矯飾主義以更多變的主題、姿勢、視角和顏色為特色,但仍沿襲古典主義的線條、協調感和透視法。矯飾主義者扭曲盛期文藝復興畫家理想化的人物,畫中人往往好像正在從事某種動作,姿勢不自然,五官比例失衡。相對地,這些畫作卻也同時鼓勵觀者融入畫中鋪陳的故事。
 
        比起盛期文藝復興的作品,矯飾主義畫作中的寓意和情感比較沒那?壯烈,曖昧性較高,詮釋混亂的空間較大。對於推崇盛期文藝復興直接、莊嚴、簡約風格的人來說,矯飾主義的這些特色令人嫌惡。